新東方網>成都新東方學校>學習交流>正文

“譯”路走來,一路歡歌:我的英語翻譯學習之路

2020-11-02 16:02

來源:新東方英語

作者:


我與翻譯結緣是在上初中的時候。初中一年級,我同時接觸到了翻譯和英語。不過那時接觸到的翻譯是語文課上文言文到現代漢語的翻譯,英語則從零開始,還談不上翻譯。可是,語文課上的“語內翻譯”已經讓我深深迷上了翻譯。同樣一個意思竟然可以用不同的話說出來!翻譯完成后那種收獲的感覺比考試得高分也差不了多少……在這種興趣的影響下,我學習英語的熱情很高漲,對英語課中的翻譯練習更是心醉神迷。幸運的是,中學畢業后,我順利地考上了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被英語專業錄取。

學翻譯:閱讀名人譯作,錘煉語言功底


成了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之后,我才發現自己中學時的英語學得多么糟糕:聽、說方面的基礎幾乎為零,聽不明白,說不出口,而且說了別人也聽不懂。無奈之下,我只能勤學苦練,但沒有“童子功”,年近20才開始,聽、說兩個方面練起來都非常吃力。而后我欣喜地發現,翻譯練起來卻沒有那么難。默念于心,落筆成文,農村出來的我對這樣的練習非常適應。于是,我不僅積極完成各門功課中的翻譯練習,在閱讀簡易讀物時還忍不住偷瞄幾眼有些讀物中附帶的漢語譯文,盡管那時許多老師都告誡我們不要看這些譯文!這樣偷瞄的結果是,我對翻譯的興趣日益高漲,良好的英語語感卻遲遲建立不起來。到了高年級以后,有了專門的翻譯課,我喜不自禁,不僅如饑似渴地聆聽老師的講課,閱讀指定教材,認真完成每一次的翻譯練習,還找來其他學校的翻譯教材和一些淺顯的翻譯方面的著作,囫圇吞棗似的讀下去。沒有想到,這種野蠻學法還挺有收獲,期末考試時,我的翻譯課得分比其他幾門課明顯高出一截,令我很是滿意。于是,我學習翻譯的熱情更加高漲了。到了考研報名時,我毫不猶豫地報考了翻譯理論與實踐專業。

上了研究生,真正的翻譯學習才開始,廣闊的翻譯天地才真正在自己眼前打開,我也才近距離接觸了大名鼎鼎的翻譯家——孫致禮教授。孫教授是翻譯方向研究生教學組長,負責學院整個翻譯方向的教學。他不僅親自講授好幾門課,還設計了一套今天看來仍然非常合理的課程體系。除了翻譯專業課程之外,他還為我們開設了英語寫作和高級聽說課程,以及英語史、文體學等課程。最有特色的是,孫教授還為我們設計了多門漢語課程:比較文學、古代漢語、古詩詞賞析、現代漢語散文寫作等。這些漢語課像是一扇窗戶,向我打開了另一片絕妙的風景,讓我在提高英語能力、揣摩前人譯作的同時,徜徉在漢語的海洋中,領略漢語之美,感悟英語與漢語的種種差異。孫教授豐富的翻譯經驗、淵博的翻譯學識和細致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時時感染著我,讓我認真對待每一次上課、每一次練習、每一次閱讀。到了研究生二年級以后,孫教授又和出版社聯系,讓我們翻譯起長篇小說來:兩個學生合譯一本書,每人負責大約八萬詞的翻譯量,三個月左右完成。這種長篇翻譯雖然不是一門課,沒有列在課程表上,但我們所有的學生都非常重視,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第一次翻譯實戰(翻譯完畢才知道,這還算不上實戰,因為孫教授還要對我們的翻譯加以把關,逐句校訂我們的譯文),是對自己翻譯能力的實際檢驗,平時學得好不好,這下真正可以看出來了。三個月的翻譯很辛苦,不僅犧牲了周末的休息時間,整個暑假也泡了進去。讀全文,查資料,再讀全文,然后攤開稿紙開始翻譯。我們嚴格遵循傳統文學翻譯的流程,嚴肅認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那股認真勁兒今天想來還不禁發笑。在碩士階段,我共做了兩次長篇翻譯,兩次收獲都很大。

到了碩士三年級,開始寫學位論文。我選擇的是方言翻譯這個題目。在做長篇翻譯的時候,原文中偶爾出現的方言詞句曾經令我痛苦不堪;閱讀前人譯作時,其中對方言的翻譯也很難讓我信服。當時我想正好利用寫學位論文的機會,對這個題目做一番研究。研究的過程中,我閱讀了大量方言方面的著作,對方言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為了尋找譯例,我不得不大量閱讀前人的譯作。《德伯家的苔絲》、《湯姆?索亞歷險記》等小說,我都仔細對照原文和譯文通讀過。讓我始料未及的是,通過撰寫學位論文,我的翻譯實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學位論文定稿時,正好有“韓素音青年翻譯獎”競賽和“戈寶權文學翻譯獎”競賽,因為時間寬裕,我就兩個比賽都參加了。到了第二年夏天,兩個比賽結果揭曉,我竟然都得了獎,而且一個是一等獎,一個是二等獎(一等獎空缺)。那個時候,我對翻譯研究與翻譯實踐互補互動的道理有了真切的體會。

到了博士階段,我的主攻方向仍然是翻譯,只是博士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理論研究,從事翻譯實踐的機會少了許多。但是出于對翻譯實踐的興趣,我還是保持了閱讀名作名譯的習慣,同時也開始關注起《參考消息》等報刊雜志上雙語對照的文章,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開始熟悉非文學翻譯的一些路數。閱讀理論著作時,凡是英語著作的漢語譯本,我都想方設法找到英語原文,在閱讀理論內容的同時,比較原文和譯文,體會譯文中的精彩譯句,同時也為不該有的翻譯錯誤惋惜不已。這一階段的閱讀為我壯了膽,多年后友人問我愿不愿意翻譯理論著作時,我竟然答應了,憑的就是平時的積累。我還利用寒假時間與人合作,在譯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譯作。和碩士學位論文類似,我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同樣與實踐結合比較緊密,題目是《文學翻譯雜合研究》,研究的是文學譯作中源語和原文成分在譯文中的分布與表現。雖然選擇該選題的動力主要來自理論著作的閱讀,但閱讀譯文時的種種困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寫作博士學位論文的過程中,我又大量閱讀了前人的譯作,對于什么是好的翻譯有了與之前全然不同的體悟。

教翻譯:教學相長,教研并進


博士畢業以后,我大部分時間都從事翻譯教學,有本科生的英譯漢、漢譯英課程,也有多門研究生課程;既有翻譯理論課程,也有翻譯實踐課程。教翻譯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其中的樂趣是我當學生時沒有體會到的。為了備課,我反復閱讀翻譯教材,體會其中的要點,廣泛閱讀文學名作和報章,以選取合適的翻譯練習。上課時,我盡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當作普通的譯文閱讀者,來檢驗自己的翻譯觀念以及準備好的參考譯文。批改作業時,我認真閱讀學生譯作的每一句話,為學生的精彩句子拍手叫絕,對學生犯下的錯誤梳理、總結。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我經常發現自己準備的參考譯文是那么別扭,自己的語感是那么糟糕!最有意思的是,我經常把學生作業中的精彩譯句挑出來,在需要的地方添加幾個關聯詞串起來,往往就能得出一個非常好的譯文。可以說,批改作業的收獲絲毫不亞于閱讀名家名譯。這時我才體會到,教學相長這句話的確是至理名言!

教學之外,翻譯研究占去了我大量的時間。作為高校教師,我無時無刻不面臨著科研的壓力。好在因為自己喜歡翻譯,樂于鉆研與翻譯有關的一切問題,所以對于撰寫翻譯方面的論文我一直興趣盎然,盡管有的時候心情并不輕松。十年下來,我陸陸續續發表了三十多篇翻譯研究方面的論文,對一些翻譯現象(包括與翻譯實踐密切相關的現象)做了一些研究和思考,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對于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翻譯者也有了自己的認識。后來,我還為《新東方英語》雜志主持“翻譯擂臺”欄目。這項工作讓我對翻譯教學,特別是非英語專業人士和翻譯初學者的情況,有了全新的了解。通過梳理他們的參賽譯文,對他們的普遍性翻譯錯誤進行歸納和分析,我對他們的翻譯意識、語言功底、翻譯能力都有了很直觀的了解。我注意到,非專業人士里面也有高手,有些非英語專業人士對英語的理解很到位,有些譯文更是令人叫絕。但更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是參賽者所犯的那些錯誤。一些英語專業人士或是翻譯專業人士根本不可能犯的錯誤在這些參賽者的譯文里卻很常見。這些錯誤有的是因為語言功底不夠好造成的,有的卻是譯者對翻譯的理解不正確造成的。對照我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些記憶,我發現這些參賽者的英語水平明顯高出許多,而且繼續在大踏步前進,但漢語水平似乎卻在穩步后退,翻譯觀念也還是一如我當學生的時候。新時代的年輕人,對翻譯抱有強烈興趣的年輕人,對翻譯的認識竟然停留在上個世紀,這讓我揪心也讓我深思。

教學、科研之外,我還做了一些翻譯實踐。從教以來,我出版了幾部譯作,既有小說,也有雙語詞典和理論著作,總字數將近兩百萬。理論著作的內容涵蓋文學理論、翻譯理論和軍事理論等多個方面。我還與同事合作承擔了學校的一些翻譯任務,總量大約有三百萬字。我做翻譯實踐的原則則是自己喜歡,并且能在翻譯時學到東西,否則就不翻譯。翻譯的時候我盡量認真細致,每翻譯完一本書,通常會寫一篇論文,總結自己的翻譯體會,或是對翻譯過程中感受最深的問題和現象進行研究。如果教學、科研太忙,沒有時間寫論文,我也會寫一篇譯者序。譯者序的初稿一般都很長,我把翻譯時的感受一股腦兒全部寫了進去,通常交給出版社的時候再精簡。大體上來說,我出版的譯作有點接近于研究性翻譯,這樣的翻譯比較耗時,但對自己的鍛煉似乎特別好。不知不覺中,我覺得自己的翻譯質量和翻譯速度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翻譯任務雖然自己無法選擇,但翻譯的通常都是實用的內容,有的還是書店或是網絡上都沒有的內容,很容易滿足我的好奇心,而且翻譯時能夠學到很多實用知識,所以基本上也沒有覺得翻譯任務是多大的負擔。最讓我得意的是,我的翻譯實踐與教學和科研結合得還比較好:上課時的許多練習都來自我的翻譯實踐,科研中的許多譯例也來自課堂和實踐,而從事翻譯實踐時,我又會把教學和科研中得到的點滴感悟熟記于心,盡量不犯不該犯的錯誤。

經驗分享


如果說我這么多年有什么翻譯經驗值得分享的話,首先要提出的就是勤練。有人說翻譯是手藝活,雖然是玩笑話,倒也不無道理。“三日不練手生”的法則對我來說絕對是真理。語言功底再深厚,悟性再好,如果不經常練習,翻譯能力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飛躍,更不可能成長為具備獨立翻譯能力的人才。教育部要求翻譯專業碩士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有不少于15萬字的筆譯實踐,就是這個道理。其次,勤練之外,更要勤學。要想成為名副其實的翻譯人才,高于常人的語言功底是前提。聽、說、讀、寫都是翻譯能力的語言基礎,這幾方面的功力提高了,翻譯能力的提高就有了保證。再次,除了錘煉自己的語言能力之外,翻譯學習者還要學習各種百科知識。已故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提出“翻譯需要雜學”,這絕對是經驗之談。英語中有這么一句話:“Jack of all trades, but master of none.”這是諷刺有的人什么行當都想嘗試,卻什么都不精通。我們可以把這句話改成:“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some.”用這個句子來要求當代的翻譯人才是再合適不過了。要想靠翻譯立足,靠翻譯謀生,成為專業的翻譯人才,翻譯者必須各個行當的知識都懂一些,并且熟知一到兩個行當。這樣的人才不應該叫做“萬精油”,而是應該因為知識面寬而受到尊重。譯者還應該經常閱讀他人的譯作,包括名家翻譯的文學作品和報刊、網絡上的實用性譯文,揣摩別人翻譯的方法和思路,吸取別人的長處。要想取得成就,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科學研究是這樣,翻譯也是這樣。此外,豐富的計算機知識和網絡知識也是必要的。翻譯者越來越成為“電子人”,一切翻譯工作都離不開電腦和網絡:查找資料需要網絡,越來越多的翻譯任務還需要使用翻譯軟件(目前主要是機輔翻譯工具)。如果譯者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很難說是一個合格的譯者。


回顧自己近20年來學翻譯、教翻譯、研究翻譯、從事翻譯的經歷,我感覺自己心情一直很愉悅,從來都沒有“誤入歧途”的感覺。翻譯這一行不會讓我出人頭地,更不可能讓我飛黃騰達,但卻可以讓我感覺到時時在進步,時時有滿足,時時有快樂。翻譯的時候,真的能感受到在家的快樂,真正的be at home。雖然聲帶未動,心里卻一直在歡快地高歌!

(本文選自《新東方英語》)


版權及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后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系,電話:010-60908555。

如雪app下载_如雪app直播永久回家_如雪app直播官网